
多少年来,不少人老花以后最容易想到的矫正方式仍是老花镜,对多焦镜及渐进多焦点新技术普遍缺乏认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仍有近4亿老花群体正在忍受:看小字需要频繁摘戴眼镜、多副眼镜换来换去、视力不断下降等诸多痛苦。

多少年来,不少人依然要到视力严重影响生活的时候,才会认真地去检查、验光和配镜,对光学镜片的定位仍是轻工业小商品,还有不少眼镜制造、验配行业的从业者也把自己视为“卖眼镜的”,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精准验配一副舒适的眼镜难上加难。人过40,如果能较早地佩戴多焦镜,实现一副看远看近兼有阻挡有害蓝光和紫外线的护眼功能,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第一次验配就遇到一家17年专注多焦镜定制与服务的眼视光机构,能极其精准地验配到一副适合自己的眼镜,会不会又是一种幸运?看手机、看书、开会、开车,看远看近,一副解决,看小字不用摘眼镜,方便工作和生活;镜片室内透明,户外随紫外线强弱变化颜色深浅,随时随地保护眼睛;一对一专业验光配镜,专属视光档案,私人视光终身全程跟踪服务,“棋圣”聂卫平等超百万人已是忠实佩戴者......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导航系统,80%以上的外部信息都是通过眼睛接收。视觉健康状况,直接关乎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比如,有一些驾车的人,因为看不清又没有及时、正确地矫正,导致车祸,甚至在事故中失去生命也司空见惯。
根据依视路发布的《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除不良视力》研究报告,在全世界77亿人口中,近27亿人存在着不同的视力障碍(近视等疾病)而且没有得到科学的矫正,每分钟就有6人最终成为失明者。
在中国,视力问题更为严重:5岁以上人口中,每3个人就有1个患有近视。35岁以上人口中,每3个人就约有1个老花,总数高达3.9亿,占全球18亿老花人口的56.9%。此外,还有大量不去矫正或积极处理的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约有6亿人有视力问题尚未矫正。“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花非花》中真实描述了早期老花眼出现视力模糊不定、喜欢较亮光线的典型症状。
到了中后期,原来阅读距离,小字越来越不清晰,书或手机等越挪越远,且阅读不能长久,同时看近物字体重叠、串行成双、眼球胀痛、眼干涩、头晕等症状,严重者伴随恶心等不适。
老花眼,又称老视眼、老光眼,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调节力减退,导致近距离阅读困难的眼睛生理性改变。和牙齿会松动、头发会变白一样,几乎无人能避免。一般在45~50岁开始表现出症状,42岁左右集中爆发。远视眼及患有糖尿病等疾病者会提早出现,钢琴师自觉症状比较迟。
然而,由于缺乏视力健康意识和专业的配镜知识,据不完全统计,90%的老花群体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戴眼镜度数会越戴越深,所以能不戴就不戴;认为老花是小问题,直到严重影响生活了也不经过检查和验光就随便买眼镜;一副戴到底、多人共用一副、不相信新技术,镜架变形和镜片老化影响正常生活,度数过快增加了才会更换。眼睛不能换,可以换副好眼镜。老花眼和近视、远视、散光的屈光不正视力问题一样,度数就不可逆。因此,一旦出现老花的症状,就要及时、准确地检查和验光配镜。如,单光老花镜、双光镜和多焦镜。 对于以前有近视眼,现在又有老花眼的人而言,通常看小字需要频繁摘戴眼镜或者两副轮换着用,一碰到些着急的情况就容易手忙脚乱,非常不方便,重要场合还会暴露年龄隐私,而且长时间频繁强制人眼适应眼镜,还会加速视力下降,对眼睛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
不像传统的单光老花镜,只能提供一个固定近距离的视觉,多焦镜(全称渐进多焦点镜,也称渐变镜或渐进镜),巧妙地将“看近”、“看远”、包括无差过渡的“看中间”完全融合在一块镜片上,使看远、中、近皆无缝链接,佩戴者只需自然地沿垂直方向转动眼睛即可获得由远至近的连续清晰视觉。目前已成为老视配镜者的首选矫正方式。
无论是看手机、看书,还是开会、开车,一副就能解决。哪怕“老花”来了也可以回归到风华正茂的“当年”,轻松自然地看远看近,毫无压力地接受视觉信息,不仅保持和改善了生活质量,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自信。“戴上多焦镜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是经常听到的反馈。据史料记载,1907年,美国人欧文·阿维兹首先提出镜片上镜度渐进变化的概念。直到1958年,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法国机械工程师梅特纳兹首次将渐进多焦原理运用到眼镜上,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副多焦镜。同年,试戴成功,并在巴黎国际眼科大会上正式推出。1959年,正式投入欧美市场,一举成功。1958年,梅特纳兹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副多焦镜。
此后半个多世纪,多焦镜也从第一代,不断改良设计到了第五代。从早期主要考虑数学、机械、光学上的问题,到随着对视觉系统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和将来的多焦镜设计也日益关注生理学、人体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丰富联系。伟大的发明,造福了越来越多的人。多焦镜为全球40岁以上老花的人们打开了远近自如看世界的惬意、舒适和自由,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60多年来,目前已有超过4亿中老年人佩戴了多焦镜片。我国人口已超14亿。其中,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已有超过86%的人需要视力矫正,还不算调镜、换镜率,眼镜市场的潜力毫无疑问。然而,据局部抽查统计概算,当前多焦镜在欧美国家的市场渗透率20%,中国市场却仅有2%。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当前镜片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少数光学公司手中,国内适龄消费者对多焦镜知晓率也比较低,普遍不了解老花眼的成因和较佳的解决办法。多焦镜在欧美国家市场渗透率20%,中国却仅有2%。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科技就是生产力”。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学习和借用了西方列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工业技术,使得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中国要想将在多焦镜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率先走跨国合作之路和规模普及之路。在今后的岁月,谁能快速规模占领市场制高点,谁就会走得更远,到达辉煌的彼岸。老龄化 新中产 消费升级
中国最大的“人口消费红利”
有专业人士分析,今天的中国,人口流量正在远去。实际上,准确来讲,人口红利从未远去,在老龄化时代,反而是涉老产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喷涌而来。2010年,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已超过4.8亿人,60岁以上人口约1.9亿,占人口总数13.26%;到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60岁以上人口已增加至2.6亿多,占人口总数18.7%,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更是已高达13.5%,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14%的红线。
同时,纵观中国发展历史,出生于1950-1979年之间,尤其是1969-1973年(出生人口规模爆发,近视率普遍较高)的大部分人,现已成为各行各业重要岗位上的佼佼者,他们早已到了必须佩戴一副多焦镜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年龄。此外,2020年,我国已有2.5亿中产阶层,2025年将诞生5亿新中产阶层,尤其是以80、90后为代表的“数字一代”。他们当中,已有接近80%人或多或少有近视,也正在跑步进入需要戴多焦镜的老花年龄,比起上一代人,他们更加愿意为高品质和购悦己的品牌高消费。庞大的刚需、充足的财富和新消费升级,足矣加速老龄化产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口消费红利”。以中国3.9亿老花眼只验配一副多焦镜为例,假设人均消费1000元(还不算换镜等),也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何况,如今40—60岁的主流老花群体。他们拥有不同于传统认知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他们更在意品质,更相信品牌。作为一个集矫正视力的功能性和脸配饰的装饰性为一体的眼镜,花几千块乃至上万验配一副甚至很多副眼镜,搭配不同场合所需,已经成为这部分群体的常态,后辈们在品牌消费上更甚一筹。
而且,从全球视光产业来看,相对于民族性和地域性较强的行业,比如食品类商品,眼镜行业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相对容易一些。因为眼镜产品具有更多的共性,更深厚的世界消费群体根基,完全可以在世界各个市场上通行无阻。自一个多世纪以来,多焦镜从设计构想、技术发明到人类历史